面对疫情,你还好吗?
“我每天都会看关于疫情的信息,看了就心里焦躁,不看又有点惦记,怎么办呢?” “总感觉身体不舒服,有点咳嗽、感觉还有点发热...我是不是被感染了?”...... “安全感”是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。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风险,诸多的不确定性,也导致我们内心的这种“不确定感”、“不安全感”倍增,难免让我们出于生存的本能反应,便产生了紧张、害怕、焦虑甚至恐慌的情绪。 适度的紧张和恐惧是有好处的,它能帮助我们激活内在的生理机能和免疫系统,调动能量集中应对突发情况。但是如果过度的焦虑、恐慌恰恰会适得其反。
我们生活在自媒体时代,每天刷刷手机,就可以获得大量关于疫情的信息。当我们关注实时疫情时,看着每天确诊的病例成倍成倍的增长,死亡病例又增加了...也许就会不由得一阵心跳加速,甚至看着看着觉着自己好像有点头痛、鼻塞的感觉,是不是自己也被感染了?想到这里,紧张、害怕越来越强烈,越想越想焦躁...此时已陷入了负性情绪的漩涡。 我们对接收到的这些信息的“加工处理”过程,即是认知的过程,通俗的讲就是我们的想法。而此时我们的想法在这场“情绪漩涡”中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。持续的焦虑、恐慌,对当下面对疫情的状态没有任何帮助,那我们该怎么呢? 第一、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正在进行着一场“头脑风暴”时,便要在心里快速按下“暂停键”,用心告诉大脑不要再胡思乱想了,因为胡思乱想只会让自己更加焦虑、紧张。可以用深呼吸(腹式呼吸)的方法来缓解这些负性的情绪,或者转移注意力到此时此刻正在做的事情上,关注当下。 第二、曾听一位智者讲过一个例子,跟大家分享一下:“假如你口袋里有200块钱,不小心丢了100块,你会把剩余的100块主动丢了吗?”突如其来的疫情,一不小心就给了我们现实的压力,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损失了,不能再主动给自己制造压力了,而造成更多的损失。口袋里剩余的100块就相当于我们内心本有的平静、快乐,有人愿意把自己原有的平静、快乐都丢弃吗?是时候该制止我们的损失了! 第三、转变想法:1.理性、客观的看待所获得的信息,不仅要看到确诊案例、死亡案例,换要看到没有被感染的人,包括已经治愈的,而死亡案例也大都是老年体弱,合并基础疾病的人,并不是所有感染的人都会死亡。除此之外还可关注其它关于疫情的国家、各级政府出台的最新防控措施及政策性的支持保障措施等。不过度聚焦在负面信息。2.获得信息的渠道一定是权威的、官方的发布。每天浏览信息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,特别是睡前尽量不看。3.允许自己接纳适度的紧张、焦虑情绪,不要刻意过分强求自己保持镇定,去压抑这些情绪,要“合理化”这些情绪,锻炼自己的抗压能力。“面对这样的疫情,出现这样的情绪是完全正常的,现在要做的是集中精力做好自我防护”。过度的紧张、焦虑情绪,也会损害免疫系统功能,导致免疫力下降,病毒趁虚而去。4.请记得我们有过成功抗击“非典”的经历。 昨晚刷朋友圈看到这样一句神奇的话:“这一切都会过去的!”解读这句话为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,不管是遇到了好的事情还是坏的事情,终将被时间这趟高速列车抛在后面。 到此,轻声问一句“你还好吗?”学会关爱自己,才会有能力爱别人!(孙秀玲)